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:王绩诗中浓浓的乡愁

一首诗背后的故园情结

“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”是初唐诗人王绩的一首代表作,诗中那连珠炮似的十个问句,道尽了游子对故乡的无限思念。这首诗写于王绩寓居长安期间,偶然遇到同乡朱仲晦时所作。想想看,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,突然遇到从老家来的人,那种激动和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家乡近况的心情,是不是特别能领会?

诗中”旅泊多年岁,老去不知回”的开篇,就勾勒出一个久居他乡、白发渐生的游子形象。当我们读到”忽逢门前客,道发故乡来”时,仿佛能看到诗人那惊喜交加的表情。这种偶遇乡人的喜悦,相信每个在外打拼的人都深有体会。

十个问句中的乡愁密码

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,莫过于那连珠炮似的十个问句。从”旧园今在否”到”林花那后开”,诗人一口气问了家乡的池台、树木、竹梅、水渠、院果等方方面面。这种急切询问的笔法,把游子对家乡的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想想看,诗人问得多么细致啊!不仅问”柳竹疏密布”,还要问”茅斋宽窄裁”;不仅关心”渠当无绝水”,还在意”石计总生苔”。这种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关切,不正反映了游子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吗?特别是”院果谁先熟?林花那后开”这样的难题,简直就像是在询问自家孩子的近况一样亲切天然。

王维后来那首著名的《杂诗’里面”来日绮窗前,寒梅着花未”的经典设问,明显受到了王绩这种创作手法的影响。可以说,”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”开创了一种通过具体细节表达乡愁的诗歌范式。

平淡语言中的深情厚意

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,完全摆脱了当时浮艳诗风的桎梏,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最深沉的情感。就像诗中所写”羁心只欲问,为报不须猜”,诗人直抒胸臆,不加掩饰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。

“敛眉俱握手,破涕共衔杯”这样的描写,生动再现了他与乡人相见时的场景——先是紧锁眉头握手,继而破涕为笑共饮。这种情感的天然流露,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。而”行当驱下泽,去剪故园莱”的小编觉得,则表达了诗人想要立即动身回乡的迫切心情。

从诗歌进步史来看,”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”继承了魏晋乐府诗的传统,同时又为唐诗向近体诗过渡提供了重要范本。王绩用他平淡闲远的诗风,为初唐诗歌”洗净铅华”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

一千多年过去了,”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”中表达的那种乡愁,依然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强烈共鸣。在这个人口流动频繁的时代,几许人为了梦想离乡背井,在异乡打拼?当偶然遇到同乡时,那种迫不及待想要了解家乡变化的心情,与王绩诗中所写何其相似!

这首诗告诉我们,无论时代怎样变迁,人对家乡的眷恋永远不会改变。那些看似琐碎的询问——老家的树还在吗?新栽了什么花?院子里的果子熟了吗?——背后都是对故土最深沉的爱。

下次当你在他乡遇到同乡时,不妨也学学王绩,细细询问家乡的变化。由于这份牵挂,正是连接我们与故园最牢固的情感纽带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